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太平洋在线下载 60 0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

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探寻998级台阶上的“生态密码”

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条游览步道,是缓冲区唯一一条科考便道,也是穿越喀斯特森林的要道。短短1.1公里,共有998级台阶。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998级台阶蜿蜒向上。

998级台阶,修建于2003年,距今正好20年。茂兰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再到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一路披荆斩棘。

保护一小步,发展一大步。生态“优等生”茂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条路,也成为贵州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金秋时节,记者穿越这条“绿宝石”上的路,找寻茂兰“生态密码”。“绿宝石”在哪儿?喀斯特森林什么最“稀奇”?998级台阶如何实现穿越?

展开全文

请听这条“会说话”的路回答。

声音响亮:发出保护“最强音”

9月的茂兰,高山流云,青草黄花,暗香浮动。

从荔波县城出发,车行半小时,便来到一处名叫“凉水井”的地方。998级台阶路的起点,就隐藏在山脚。

说是“路”,却和想象中不同。入口处,杂草遍布,丁点不见“路”的影子。

“小心有蛇!”荔波县委常委、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登利经验丰富,捡起一根枯枝,四处敲打。记者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白萍紧随其后,一行人鱼贯而入。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3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工作人员开展监测作业。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

“2003年,修这条路,就是为了申遗。”余登利说,20年来,大量的珍贵资料,通过这条路,被带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巧的是,贵州从2003年启动申遗工作至今,正好也是20年。两个20年重合,这条路与贵州申遗风雨同舟。

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条“会说话”的路,声音响亮,不断发出保护“最强音”。

“哪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有可能是濒危珍稀植物。”余登利说,当初为了选址,他们反复勘察,执行最严格的“绿宝石”保护令。

“绿宝石”在哪儿?

翻开世界地图,这条路,位于北纬25度。沿同纬度环视,你会发现,除了海洋、城市和沙漠外,只有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联合国专家把这里誉为“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这块“绿宝石”,就在贵州荔波。

“那时,几乎天天都泡在这条路上,闭着眼睛都能走。”余登利全程参与了荔波申遗工作。他说,为了擦亮这块“绿宝石”,荔波各族人民做出了很大努力,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拆除了4座水电站、3家宾馆饭店和一些民房。

2007年,这条路所在的茂兰和大小七孔,打包申遗成功。荔波,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条艰辛的申遗路。

为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条“会说话”的路,步履铿锵。每走一步,都有节奏。

善于表达:每一步都有故事

沿着山路,走进茂兰喀斯特森林,记者立刻被漫山遍野的树、草、石媚惑得不知看哪儿才好。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喀斯特地貌,雕塑出与众不同的绝美奇观。

喀斯特森林什么最“稀奇”?如果没有“先行者”在这条路上探秘,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熊康宁、肖时珍、冉景丞、陈会明、严令斌……这条路上,留下许多专家学者艰辛探索的足迹,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有些人还取得了国际声誉。

被更多人看见,也被更多人珍爱。他们的努力功不可没。

这是一条陡峭的上坡路。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喀斯特与石漠化几乎是同一概念。然而,茂兰这里却没有荒芜,发育成同纬度面积最大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泥土,少有阳光,只有石和水。如此艰难险境,却生长出原始森林。”余登利一边介绍,一边拿出小刀,就地取材,给记者制作“登山手杖”。

往上看,岩石上,被树根盘根错节地捆绑着、撕扯着,欲裂未裂。树枝又细又长,树冠则像鹰,潇洒展翅。

往下看,石缝里,冒出许多不知名的草,根茎细得像头发。一草一木,都在顽强拼搏着,推不倒,也压不垮。

突然,一棵倒塌的巨树,横卧在台阶上,挡住了去路。一行人只能翻越这棵枯死的巨树继续往上爬。

“怎么不清理搬走这棵枯树?”记者问,枯枝败叶落满一路,就连护栏也爬满地衣,有点煞风景。

“一鲸落,万物生。”工作人员白萍认真地说,大自然能量守恒定律,“不要小瞧了这些枯枝败叶,经过长年发酵,形成腐殖土,透水透气,和这里是绝配。”

这是一条神奇的探索路。

白萍走得最慢,“95后”的她,看什么都“稀奇”,总是被一些不知名的动植物“牵绊”,拿着相机拍个不停。

“快看,这个好像是新物种。”白萍边拍边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取了标本,小心地放进口袋。

走在前面的余登利回头瞄了一眼,“宽翅水玉簪,上个星期就有人发现过了。”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4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宽翅水玉簪。

“它真的好美!”白萍兴奋地拿着相机向大家展示。

记者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宽翅水玉簪,细得像根针,花小得像颗米,似乎要用显微镜才看得清。

“哎哟!被蜇了,没事没事!”余登利镇定地说,立马掏出急救包消毒,“有一年,陈会明和我在这条路上勘测,他被毒蜂蜇,差点丢了命,就多亏急救包里有蛇药。现在,陈会明成了有名的蛛型专家,成果丰硕。”

998级台阶上,有了这群善于表达的人,让这条“会说话”的路,不再神秘。每走一步,都有故事。

语调独特:神奇还在延续

“好花红哎,好花红哟,好花生在刺梨蓬哎,哪朵向阳哪朵红哎……”

徒步登上998级台阶,一行人的喜悦溢于言表。余登利哼起当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歌声在山谷回荡。

这是一条甜蜜的幸福路。

“咕咕……”森林深处传来鸟叫声。“这是白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萍说。

“是那个‘林中仙子’白鹇?”

“就是它!”

一时间,鸟叫声、蝉鸣声与人们的歌声、笑声交织,声声悦耳,仿佛一首人与自然的“协奏曲”。

站在观景台远眺,最美的锥状峰丛尽收眼底,像波浪一样,绵延不尽。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自信油然而生。

这是一条神奇的保护路。

“仅在这条1公里长的上山路上,目前发现的新物种就有5种以上。”余登利一边走,一边仔细地指给记者看。

“你看,这是岩生鼠尾草,茂兰特有种。”

“这是荔波鹅耳枥,也是特有种。”

“这是茂兰马兰,那是荔波棘节花。”

“这个最珍稀,小叶兜兰,国家一级濒危植物。”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5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小叶兜兰。

998级台阶,石头铺,石头砌。短短1.1公里,遍地是宝。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美学价值,被这条“会说话”的路一一展示出来。

这是一条智慧路。

每遇到一个物种,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知道它的生物学特征和保护级别,沿途还布设有红外线监控。余登利说,喀斯特森林脆弱而独特,一旦破坏就不复存在。

“这里的植物普遍偏小,树干细,不同于全部是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余登利用手在腰间比划,1.3米正好齐腰高,一般从这里测量树龄,直径20厘米,就是百年老树。

按这个标准目测,记者发现这条路上,随处可见直径20厘米以上的树。从一棵树到一座山,都在向上生长中追求新的高度。

下山时,遇到保护区高工陈正仁带着团队上山科考,监测半山腰的新发现——金线兰。

版面速览|9月2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6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金线兰。

金线兰,藏在树下,叶片椭圆,仅比指甲盖大一点,呈暗紫色,脉络金黄。“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名贵中药材,价格不菲。”

离开时,工作人员随手捡了片落叶,小心地将金线兰盖住,像撑开的一把小伞。

998级台阶,如何实现穿越?这条“会说话”的路,也许就是答案。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

“抠”出来的低碳账本 

——“智慧大脑”助力绿色商场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9月3日,正值周末。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新添大道的云岩万达广场人潮涌动,停车场里车流络绎不绝,这里平均单日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

作为贵阳市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之一,有着“上海外滩”长形建筑外观的云岩万达广场建筑面积达16.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就超过了10万平方米,租赁商铺180余个。

如此规模的大型商业体,需要多少人员才能维持安全稳定运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云岩万达广场的“智慧大脑”核心。

“嘀嘀嘀!6分区4015商铺厨房动火离人。”

“收到,立即请区域人员前往查看具体情况。”

在云岩万达广场惠达云智慧管理监控室内,值班人员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监测大屏各系统的一切细微变化。

随着一声警铃响起,值班人员迅速反应,拿起传呼机通知相应区域管理人员,要求在120秒内赶至现场处置警报问题,并对情况及时记录上报,所有过程被惠达云系统这个“智慧大脑”一一记录在册。

贵阳云岩万达工程物业负责人李文虎指着屏幕说:“这是我们在四楼餐饮区厨房安装的动火离人报警器,对预防火灾安全事故很有帮助。在后厨油锅加热过程中,厨师离岗超过系统规定时间,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后厨人员立即返岗,同时将报警信号发送给监控室人员,提醒其关注该后厨异常情况并进行核实。”

除了后厨动火离人报警器,该商场所有的烟雾报警器、火险应急报警器等其他消防设备均被接入了惠达云平台的“万安全”智慧消防系统,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目的。

通过智慧消防控制系统,还可以保障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网里随时都有水,一旦发生火情,立即自动对控制区域实施自动灭火。不仅如此,该商场还通过惠达云平台的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无人智能ETC停车收费、智能管控调节公共照明数量、夜景照明时长等其他智慧化管控。

在能耗管理策略方面,云岩万达广场因地制宜,针对周一至周四工作日客流量较小的时段,对停车场负二层的灯光照明进行了关闭处理,仅保留主通道和消防通道光照。针对四季气温变化,对空调、电源等方面的调控,也能在慧云系统及时做出调整。

慧云系统是万达集团“智慧楼宇”概念的一个缩影展现。目前已将万达广场冷源、热源、空调末端、环境品质、给水、排水、配电监控、公共照明、夜景照明、视频监控、门禁管理、防盗报警、电梯运行、停车管理、客流统计、能源管理系统等18类设备子系统,全部集合在统一软件平台监控和操作,大大提高了商场的运行管理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成本控制。

李文虎说:“如果按照使用系统前所需35名管理技工来算,目前仅需15人完成系统管理,为我们节约了人力成本约100万元。”

另外,云岩万达广场的供暖供冷空调系统主要采用天然气作为热力站,实现供暖供冷。2020年,商场对空调系统进行翅片管余热回收器改造,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将天然气燃烧的余热回收利用,用以加热商场暖气管道用水,为商场供暖。李文虎现场算了一笔账:按云岩万达广场全年约87万立方米燃气使用量计算,可以为商场节约燃气费用62万余元。

去年以来,云岩万达广场先后被评为全省“绿色商场”和全省“绿色节能示范单位”,成为商业综合体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如今,“双碳”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在“求绿”的过程中,企业也实实在在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发展的“含绿量”正成为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生态快讯

打造“世界级名片”  

贵州古生物化石资源亮相米兰

9月15日至19日,第四届“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的“明珠”》的主题报告,向各国展示贵州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交流古生物化石研究与保护成果,宣传贵州以喀斯特地质旅游资源与古生物化石资源相结合的特色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情况。

相关内容引起与会专家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专家们认为,贵州将古生物化石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旅游中传播科学知识,以科学知识增加旅游魅力的创新做法,极有可能将贵州这个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打造成持续深化的国际科研热点和科普旅行目的地,让沉睡在岩层中的古生物“活起来”,为贵州打造出一张独具特色的“新名片”,必将进一步提升贵州这块神奇土地对全球科学家和旅行者的强大吸引力。

现场不少与会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代表表示,愿以科研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探索信息互通、学术互动、成果共享的国际化古生物化石研究新途径,不断提升新型自然科学类博物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据了解,本届会议由意大利三叠纪化石库研究所(佩雷多)、中国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主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瑞士、日本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科学问题探讨、野外验证考察与学术成果交流等一系列丰富活动。

息烽县两岔河水库工程  

获国家林草局林地批复

9月20日,记者从贵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息烽县两岔河水库工程使用林地手续近日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批复同意。

息烽县两岔河水库工程开工仪式已于去年8月举行,由贵阳筑水水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代建。此前,筑水水利公司积极组织部门业务骨干,调派专人负责林地手续办理工作,与各级林业审查部门充分沟通、提交补正组卷资料,按期获得了林地批复。

据了解,息烽县两岔河水库工程是我省“十四五”水利专项规划项目之一,水库位于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盘脚营村下大土组,所在河流为息烽河及其支流小鹿窝河汇口的下游,工程总投资约6.36亿元,水库总库容2025万立方米,规模属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任务是工业供水,供水对象为息烽经济开发区(由贵阳市息烽循环经济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和何家坝工业片区组成),建设工期32个月。项目建成后,将提高区域供水保障率,对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也具有积极作用。

筑水水利公司将继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力争让两岔河水库早日发挥供水功能。

绥阳双河洞  

第22次国际洞穴科考活动启动

9月18日,“探秘境·向未来”贵州绥阳第22次双河洞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活动启动,来自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各国顶尖洞穴科学考察专家汇集双河洞,开展新一轮的洞穴科考。

此次洞穴科考时间从9月18日至9月26日,为期9天,科学考察成果将于9月26日揭晓。考察期间,双河洞景区还将举行全省自然保护地宣传图片和“两山论”成果展、自然保护地专题研讨会、开展第十五届中法国际洞穴科学测量及SRT技术培训等活动。

据悉,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河洞开始进入科考专家的视线,由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法国国际洞穴联盟对双河洞开展的考察、探测,至今已持续30多年。2019年3月,双河洞以257.4千米的长度稳居亚洲第一长洞,跃居世界第五长洞,并取得了地学和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此次科考,将进一步探明双河洞洞系情况,刷新“亚洲第一长洞”新名片。

双河洞景区天坑幽深、洞奇石美,汇聚了洞、林、山、水密布齐全的生态组合,是喀斯特地貌的经典呈现。享有“世界地质公园”“亚洲第一长洞”“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等美誉。

近年来,绥阳县致力于把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为集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旅游观光的一流景区。随着双河洞国际洞穴科考节、十二背后国际诗歌节、十二背后溶洞音乐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纷纷前来感受双河洞的神秘魅力。

学习水环境知识  

志愿者走进水环境科普馆

9月16日,海菜花水主题课堂之“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参观”活动在南明河畔举行,贵阳贵安民间河长、大学生志愿者以及青山再生水厂、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等单位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黔仁生态、贵阳贵安河长制办公室、青山再生水厂、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等单位联合组织。

活动开始后,大学生志愿者首先走进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和青山再生水厂,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了解贵阳市水资源、水文化、治水方法等方面的水环境知识。

青山再生水厂工作人员向志愿者一行科普了污水处理流程、原水的来源、中水的去向、污泥的再次利用等知识。“水处理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而言,却又显得非常重要!”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小张颇有感慨。

在活动中,黔仁生态工作人员分发了活动主题九宫格“任务卡”,让志愿者带着发现的眼睛、有目的地参与到活动中,学习水环境保护知识。

参观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参与了第55期“贵州河流日1+2行动”活动,对南明河进行了巡护,用实际行动守护贵州河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金秋时 王剑 谢国欢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

标签: 贵州 版面 生态 日报 新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